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印发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计划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18:19:24  浏览:930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计划的通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印发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计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劳动保障工
作机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下达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通知》
(国发〔2002〕1号)精神以及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要求,结合各地
区、有关部门报送的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计划(草案),经综合平衡,
我们编制了《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
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做好今年的计划工作。

2002年各项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要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和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的部署,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加快完善社会保
障体系,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体的工作和生活,全力维
护社会稳定大局。同时,加强作风建设,强化基础管理,巩固发展成果,提高
发展质量,实现劳动保障事业的新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
表大会胜利召开。

一、确保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各地要认真落实“三三制”规定,
按时足额发放基本生活费并足额代缴社会保险费。积极稳妥促进下岗职工出中
心。稳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参保人数增加到11000万人。加强失业保险基金
征缴,切实发挥失业保险作用。

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实现企业离退休
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全力巩固已经取得的扩面成果,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
城镇职工人数要增加到10910万人。全面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积极推进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农村养老保险要继续整顿规范,管好基金,
理顺体制。

三、将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缓解失业压力。各地要将促进就业纳
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切实加大再就业工作力度,积极创造更多的
就业机会。全面加强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
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街道社区就业服务网络。推进技工学校等职业培训机构
改革,加强职业培训。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力争全年城镇
新增就业800万人左右,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四、继续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扩大覆盖面,全国基本医疗保险覆
盖人数达到8500万人。加强医疗保险服务管理,加快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工伤、生育保险制度。

五、推进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
提倡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继续搞好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分配
制度改革,重点规范年薪制试点。改革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大力推进工资集体
协商制度试点。坚持国家对特定行业收入分配的直接管理,实行对特定行业工
资总量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国有企业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增长控制在10% 左
右。加强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建设,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依法
严厉查处拖欠和克扣工资的企业,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六、依法规范劳动关系。全面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加
强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和企业组织三方对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经常
性沟通和协商,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强化劳动争议仲裁三方机制,保持结
案率在90%以上。加强对群体性事件隐患的预防监控。

七、推进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积极推进立法工作,规范劳动合同和社会保
险关系管理。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核查,查处克扣和拖欠
工资、非法使用童工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认真受理群众举报案
件,结案率达到95%以上。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推进依法行政。

八、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监督。完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
加强基金管理。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制度建设,规范基金监督程序。加强对
全国社会保障资金投资运营的监管。开展企业年金规范管理,建立企业年金个
人帐户管理系统。

九、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改进统计调查方法,建立统计调查
制度。加强抽样调查,逐步形成全面报表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统计制度。建立
统计会审制度,加强统计分析。

十、加快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将100个
“三化”试点城市市内联网覆盖面扩大到区县,开展第二期劳动力市场“三化”
建设试点工作。做好全国和各地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工作。抓紧落实社会保险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和标准,推广应用统一软件核心平台,积极争取资金,切实
推进系统建设。开展政府的网上信息发布工作。加强社会保障卡建设的管理和
规范工作。

请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今年劳动和社会保障计划的落实工作,编制
本地区、本部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计划,并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
查评估。计划实施中的问题,望及时函告我部。

附件: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计划


二○○二年五月二十四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劳动人事部印发《关于四类工资区提高到五类工资区和计发地区工资办法的具体规定》的通知

国务院


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劳动人事部印发《关于四类工资区提高到五类工资区和计发地区工资办法的具体规定》的通知
1985年6月13日,国务院

现将《关于四类工资区提高到五类工资区和计发地区工资办法的具体规定》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附:关于四类工资区提高到五类工资区和计发地区工资办法的具体规定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的规定,现对四类工资区提高到五类工资区的若干问题和计发地区工资的办法作如下具体规定。

一、关于四类工资区提高到五类工资区
(一)现在执行十一类工资区制度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工,在工资制度改革时,先将现行四类工资区的工资标准提高到现行五类工资区的工资标准,尔后再套改新规定的五类工资区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标准。
(二)对于现在四、五类工资区工作,仍执行五类以上工资区工资标准的职工(含由六类以上工资区调到五类以下工资区仍保持六类工资区工资标准的职工),这次也按现行五类工资区同等级的工资标准套改新规定的五类工资区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标准,其原工资高于现行五类工资区工资标准的部分不予保留。
在六类和六类以上工资区中,仍执行本类区以上工资区现行工资标准的职工,在套改新工资标准时,其原工资高出本类区现行工资标准的部分也按此办法处理。
(三)现在四类工资区中执行非十一类工资区制度的事业单位,其现行工资标准低于或相当于国家机关四类工资区同类人员工资标准的,可以在增加工资的幅度不超过2.75%的原则下,先提高到本部门相当国家机关五类工资区的现行工资标准,尔后再套改新规定的本部门相当国家机关五类工资区的新工资标准。
(四)现在四类工资区的企业单位,其工资标准分别按以下办法办理:
1.凡现行的工资区类别制度与国家机关十一类工资区一致的企业,以及企业中执行国家机关、文教、科研、卫生等部门四类工资区工资标准的职工,均可由四类工资区工资标准改按五类工资区同类人员现行的工资标准执行。
邮电企业的生产人员、领导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职员、勤杂人员和煤炭工业企业职员、工程技术人员,实行的工资区类别制度与国家机关十一类工资区大体相同,也可由四类工资区现行的工资标准改按五类工资区现行的工资标准执行。
2.凡现在国家机关四类工资区,实行的工资区类别制度与国家机关十一类工资区类别制度不一致的企业,其中轻工业、农业的一级工资标准在31元和31元以下的,重工业的一级工资标准在32元和32元以下的,都按照增加工资2.75%的幅度调整工资标准。二级以上各级工资标准均按一级工资标准增加的幅度相应增加,最高与最低的倍数以及级差系数均不变动。
3.现在国家机关四类工资区的企业,按上述1、2两项规定调整工资区类别而增加的工资,可以从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起进入成本。其中,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自费改革了工资标准的企业,其改革前的一级工的工资标准,轻工业、农业在31元和31元以下的,重工业在32元和32元以下的,也可将按照原工资标准增加2.75%的增资额从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起计入成本。
现在五类及五类以上工资区的企业,这次一律不调整地区工资标准。
(五)调整工资区类别,不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均从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起执行。
(六)从一九八五年一月一日起改革工资制度的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职工,现在四类工资区工作的,也应先将现行四类工资区的工资标准提高到现行五类工资区的工资标准,尔后再套改新规定的五类工资区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标准。由现行四类工资区工资标准提高到现行五类工资区工资标准增加的工资额,从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算起。
(七)这次调整工资区类别的单位,均应从调整工资区类别增加的工资中冲销原有的粮(煤)价补贴,冲销不完的部分继续发给。

一、计发地区工资的办法
(一)现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五类和五点三三类工资区的职工,分别执行新规定的五类和五点三三类工资区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标准(见附表一、二)。
(二)现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七类和七类以上工资区的职工,均执行新规定的六类工资区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标准,并以此为基数另外计发一定比例的地区工资补贴。
地区工资补贴的比例为:七类工资区2.61%,八类工资区5.22%,九类工资区7.83%,十类工资区10.43%,十一类工资区13.04%。
例如:七类工资区省级机关副处长的基础工资为40元,最高一级职务工资为110元,合计150元,应增发的地区工资补贴为150元×2.61%=3.9元(尾数并入后为4元)。
七类以上工资区的地区工资补贴标准见附表三。
(三)七类和七类以上工资区中,有些地区根据国家规定,按照原工资标准的一定百分比发给生活费补贴的,其生活费补贴也应折算为地区工资补贴。折算后的地区工资补贴,与上述第(二)项的地区工资补贴合并计发。
例如:兰州市原来除执行十一类工资区工资标准外,另按十一类工资区工资标准的4%发给生活费补贴。工资改革后,该市统一执行六类工资区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省级机关副处长的基础工资为40元,最高一级职务工资为110元,合计为150元,应增发的全部地区工资补贴为:
(40元+110元)×〔13.04%+(1+
13.04%)×4%〕=150元×〔13.04%
+4.52%〕=26.3元(尾数并入后为
26.5元)
兰州、西宁、乌鲁木齐、拉萨市的地区工资补贴标准见附表三,地区工资补贴比例和计算办法见附表四。其他按工资标准的一定百分比发给生活费补贴的地区,其地区工资补贴比例和地区工资补贴标准,由有关省、自治区劳动人事部门按照本项规定和附表中注明的办法,计算颁发执行,并抄报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备案。
(四)现在执行非十一类工资区制度的事业单位,现行工资标准相当于和高于国家机关五类工资区同类人员现行工资标准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主管部门按其现行地区工资差别的比例,制订本部门相当于国家机关五、六类工资区的工资标准,以及相当于国家机关七类和七类以上工资区的地区工资补贴比例,报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批准后实行。
(五)部分地区按照国家规定实行的地区性津贴,如地区津贴、海岛津贴、林区津贴、高原地区临时补贴等,其现行津贴标准按照原工资标准的一定百分比计发的,在这次工资制度改革中,以新规定的基础工资加职务工资为基数(七类以上工资区的基数中应加上地区工资补贴),按原定的百分比计发;其现行津贴按照绝对金额发的,一般不予变动,个别现行津贴标准偏低需要调整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调整意见,报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批准后实行。

附表一:省级国家机关行政人员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表

(五类工资区)
----------------------------------------------------------------------------
| 职 务 工 资 标 准
职 务 基础工资|------------------------------------------------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省长 | 39.0 |*307.0|*292.0|263.0|233.5|209.5|185.0|160.5|
副省长 | 39.0 |*263.0|*233.5|209.5|185.0|160.5|146.0|136.5|
局、厅长 | 39.0 | |*185.0|160.5|146.0|136.5|126.5|117.0|
副局、厅长 | 39.0 | |*146.0|136.5|126.5|117.0|107.0| 97.5|
处长 | 39.0 | | |126.5|117.0|107.0| 97.5| 88.5|80.0
副处长 | 39.0 | | |107.0| 97.5| 88.5| 80.0| 71.0|63.5
科长、主任科员 | 39.0 | | | 88.5| 80.0| 71.0| 63.5| 55.5|47.5
副科长、副主任科员| 39.0 | | | 71.0| 63.5| 55.5| 47.5| 41.0|35.0
科员 | 39.0 | | | 55.5| 47.5| 41.0| 35.0| 29.0|23.5
办事员 | 39.0 | | | 41.0| 35.0| 29.0| 23.5| 17.5|11.5
----------------------------------------------------------------------------
续表 单位:元
----------------------------------------------------------------------------
| 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两项合计
职 务 基础工资|------------------------------------------------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省长 | 39.0 |*346.0|*331.0|302.0|272.5|248.5|224.0|199.5|
副省长 | 39.0 |*302.0|*272.5|248.5|224.0|199.5|185.0|175.5|
局、厅长 | 39.0 | |*224.0|199.5|185.0|175.5|165.5|156.0|
副局、厅长 | 39.0 | |*185.0|175.5|165.5|156.0|146.0|136.5|
处长 | 39.0 | | |165.5|156.0|146.0|136.5|127.5|119.0
副处长 | 39.0 | | |146.0|136.5|127.5|119.0|110.0|102.5
科长、主任科员 | 39.0 | | |127.5|119.0|110.0|102.5| 94.5| 86.5
副科长、副主任科员| 39.0 | | |110.0|102.5| 94.5| 86.5| 80.0| 74.0
科员 | 39.0 | | | 94.5| 86.5| 80.0| 74.0| 68.0| 62.5
办事员 | 39.0 | | | 80.0| 74.0| 68.0| 62.5| 56.5| 50.5
-----------------------------------------------------------------------------
注:1.表列工资标准是以《改革方案》规定的六类工资区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为100%,按照五类工资区现行工资标准为六类工资区现行工资标准97.39%的比例计算出来的,并将小数点后第一位数按“2舍3入、7舍8入”并成5角和1元的办法,进行了归并简化。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国家机关工人的各级工资标准,大部分与国家机关行政人员相同,只有几个级别的工资标准不同。下表为几个不同级别在五类工资区的金额(元):
-------------------------------------------------------------------------------------------
工 资 区| 职 务 工 资 标 准 | 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两项合计
----------|---------------------------------------|----------------------------------------
六类工资区|290.0|260.0|250.0|225.0|195.0|170.0|6.0|330.0|300.0|290.0|265.0|235.0|210.0|46.0
----------|-----|-----|-----|-----|-----|-----|---|-----|-----|-----|-----|-----|-----|----
五类工资区|282.5|253.0|243.5|219.0|190.0|165.5|6.0|321.5|292.5|282.5|258.0|229.0|204.5|45.0
-------------------------------------------------------------------------------------------

附表二:省级国家机关行政人员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表

(五点三三类工资区) 单位:元
----------------------------------------------------------------------------
| | 职 务 工 资 标 准
职 务 |基础工资|------------------------------------------------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省长 | 39.5 |*309.5|*295.0|265.5|236.0|211.5|186.5|162.0|
副省长 | 39.5 |*265.5|*236.0|211.5|186.5|162.0|147.5|137.5|
局、厅长 | 39.5 | |*186.5|162.0|147.5|137.5|127.5|118.0|
副局、厅长 | 39.5 | |*147.5|137.5|127.5|118.0|108.0| 98.5|
处长 | 39.5 | | |127.5|118.0|108.0| 98.5| 89.5|80.5
副处长 | 39.5 | | |108.0| 98.5| 89.5| 80.5| 71.5|64.0
科长、主任科员 | 39.5 | | | 89.5| 80.5| 71.5| 64.0| 56.0|48.0
副科长、副主任科员| 39.5 | | | 71.5| 64.0| 56.0| 48.0| 41.5|35.5
科员 | 39.5 | | | 56.0| 48.0| 41.5| 35.5| 29.5|23.5
办事员 | 39.5 | | | 41.5| 35.5| 29.5| 23.5| 17.5|12.0
----------------------------------------------------------------------------
续表
-----------------------------------------------------------------------------
| | 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两项合计
职 务 |基础工资|-------------------------------------------------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省长 | 39.5 |*349.0|*334.5|305.0|275.5|251.0|226.0|201.5|
副省长 | 39.5 |*305.0|*275.5|251.0|226.0|201.5|187.0|177.0|
局、厅长 | 39.5 | |*226.0|201.5|187.0|177.0|167.0|157.5|
副局、厅长 | 39.5 | |*187.0|177.0|167.0|157.5|147.5|138.0|
处长 | 39.5 | | |167.0|157.5|147.5|138.0|129.0|120.0
副处长 | 39.5 | | |147.5|138.0|129.0|120.0|111.0|103.5
科长、主任科员 | 39.5 | | |129.0|120.0|111.0|103.5| 95.5| 87.5
副科长、副主任科员| 39.5 | | |111.0|103.5| 95.5| 87.5| 81.0| 75.0
科员 | 39.5 | | | 95.5| 87.5| 81.0| 75.0| 69.0| 63.0
办事员 | 39.5 | | | 81.0| 75.0| 69.0| 63.0| 57.0| 51.5
-----------------------------------------------------------------------------
注:1.表列工资标准是以《改革方案》规定的六类工资区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为100%,按照五点三三类工资区现行工资标准为六类工资区现行工资标准98.26%的比例计算出来的,并将小数点后第一位数按“2舍3入,7舍8入”并成五角和1元的办法,进行了归并简化。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国家机关工人的各级工资标准,大部分与国家机关行政人员相同,只有几个级别的工资标准不同。下表为几个不同级别在五点三三类工资区的金额(元):
-------------------------------------------------------------------------------------------------
工 资 区 | 职 务 工 资 标 准 | 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两项合计
----------------|---------------------------------------|----------------------------------------
六类工资区 |290.0|260.0|250.0|225.0|195.0|170.0|6.0|330.0|300.0|290.0|265.0|235.0|210.0|46.0
----------------|-----|-----|-----|-----|-----|-----|---|-----|-----|-----|-----|-----|-----|----
五点三三类工资区|285.0|255.5|245.5|221.0|191.5|167.0|6.0|324.5|295.0|285.0|260.5|231.0|206.5|45.5
-------------------------------------------------------------------------------------------------

附表三:省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七类和七类以上工资区地区工资补贴标准表
----------------------------------------------------------------------
六类工资区基| 地 区 工 资 补 贴 标 准
础工资、职务|---------------------------------------------------------
工资两项合计|七类工资区|八类工资区|九类工资区|十类工资区|十一类工资区
| (2.61%) | (5.22%) | (7.83%) | (10.43%) | (13.04%)
------------|----------|----------|----------|----------|-------------
355.0 | 9.5 | 18.5 | 28.0 | 37.0 | 46.5
340.0 | 9.0 | 17.5 | 26.5 | 35.5 | 44.5
330.0 | 8.5 | 17.0 | 26.0 | 34.5 | 43.0
310.0 | 8.0 | 16.0 | 24.5 | 32.5 | 40.5
300.0 | 8.0 | 15.5 | 23.5 | 31.5 | 39.0
290.0 | 7.5 | 15.0 | 22.5 | 30.0 | 38.0
280.0 | 7.5 | 14.5 | 22.0 | 29.0 | 36.5
265.0 | 7.0 | 14.0 | 20.5 | 27.5 | 34.5
255.0 | 6.5 | 13.5 | 20.0 | 26.5 | 33.5
235.0 | 6.0 | 12.5 | 18.5 | 24.5 | 30.5
230.0 | 6.0 | 12.0 | 18.0 | 24.0 | 30.0
210.0 | 5.5 | 11.0 | 16.5 | 22.0 | 27.5
205.0 | 5.5 | 10.5 | 16.0 | 21.5 | 26.5
190.0 | 5.0 | 10.0 | 15.0 | 20.0 | 25.0
180.0 | 4.5 | 9.5 | 14.0 | 19.0 | 23.5
170.0 | 4.5 | 9.0 | 13.5 | 17.5 | 22.0
160.0 | 4.0 | 8.5 | 12.5 | 16.5 | 21.0
150.0 | 4.0 | 8.0 | 11.5 | 15.5 | 19.5
140.0 | 3.5 | 7.5 | 11.0 | 14.5 | 18.5
131.0 | 3.5 | 7.0 | 10.5 | 13.5 | 17.0
122.0 | 3.0 | 6.5 | 9.5 | 12.5 | 16.0
113.0 | 3.0 | 6.0 | 9.0 | 12.0 | 14.5
105.0 | 2.5 | 5.5 | 8.0 | 11.0 | 13.5
----------------------------------------------------------------------
续表 单位:元
----------------------------------------------------------------
六类工资区基| 地 区 工 资 补 贴 标 准
础工资、职务|---------------------------------------------------
工资两项合计| 兰州市 | 西宁市 | 乌 鲁 木 齐 市 | 拉萨市
|(17.56%)|(32.26%)|(干部42.43%、工人53.73%)|(71.82%)
------------|--------|--------|------------------------|--------
355.0 | 62.5 | 114.5 | 150.5 | 255.0
340.0 | 59.5 | 109.5 | 144.5 | 244.0
330.0 | 58.0 | 106.5 | 140.0 | 237.0
310.0 | 54.5 | 100.0 | 131.5 | 222.5
300.0 | 52.5 | 97.0 | 127.5 | 215.5
290.0 | 51.0 | 93.5 | 123.0 | 208.5
280.0 | 49.0 | 90.5 | 119.0 | 201.0
265.0 | 46.5 | 85.5 | 112.5 | 190.5
255.0 | 45.0 | 82.5 | 108.0 | 183.0
235.0 | 41.5 | 76.0 | 99.5 | 169.0
230.0 | 40.5 | 74.0 | 97.5 | 165.0
210.0 | 37.0 | 67.5 | 89.0 | 151.0
205.0 | 36.0 | 66.0 | 87.0 | 147.0
190.0 | 33.5 | 61.5 | 80.5 | 136.5
180.0 | 31.5 | 58.0 | 76.5 | 129.5
170.0 | 30.0 | 55.0 | 72.0 | 122.0
160.0 | 28.0 | 51.5 | 68.0 | 115.0
150.0 | 26.5 | 48.5 | 63.5 | 107.5
140.0 | 24.5 | 45.0 | 59.5 | 100.5
131.0 | 23.0 | 42.5 | 55.5 | 94.0
122.0 | 21.5 | 39.5 | 52.0 | 87.5
113.0 | 20.0 | 36.5 | 48.0 60.5 | 81.0
105.0 | 18.5 | 34.0 | 44.5 56.5 | 75.5
----------------------------------------------------------------
续表
----------------------------------------------------------------------------
| 地 区 工 资 补 贴 标 准
六类工资区基础工资、|-------------------------------------------------------
职务工资两项合计 |七类工资区|八类工资区|九类工资区|十类工资区|十一类工资区
| (2.61%) | (5.22%) | (7.83%) | (10.43%)| (13.04%)
--------------------|----------|----------|----------|----------|------------
97.0 | 2.5 | 5.0 | 7.5 | 10.0 | 12.5
89.0 | 2.5 | 4.5 | 7.0 | 9.5 | 11.5
82.0 | 2.0 | 4.5 | 6.5 | 8.5 | 10.5
76.0 | 2.0 | 4.0 | 6.0 | 8.0 | 10.0
70.0 | 2.0 | 3.5 | 5.5 | 7.5 | 9.0
64.0 | 1.5 | 3.5 | 5.0 | 6.5 | 8.5
58.0 | 1.5 | 3.0 | 4.5 | 6.0 | 7.5
52.0 | 1.5 | 2.5 | 4.0 | 5.5 | 7.0
46.0 | 1.0 | 2.5 | 3.5 | 5.0 | 6.0
-----------------------------------------------------------------------------
续表
-------------------------------------------------------------------
六类工资区基础工| 地 区 工 资 补 贴 标 准
资、职务工资两项|--------------------------------------------------
合 计 | 兰州市 | 西宁市 | 乌 鲁 木 齐 市 | 拉萨市
|(17.56%)|(32.26%)|(干部42.43%、工人53.3%) |(71.82%)
----------------|--------|--------|------------------------|-------
97.0 | 17.0 | 31.5 | 41.0 52.0 | 69.5
89.0 | 15.5 | 28.5 | 38.0 48.0 | 64.0
82.0 | 14.5 | 26.5 | 35.0 44.0 | 59.0
76.0 | 13.5 | 24.5 | 32.0 41.0 | 54.5
70.0 | 12.5 | 22.5 | 29.5 37.5 | 50.5
64.0 | 11.0 | 20.5 | 27.0 34.5 | 46.0
58.0 | 10.0 | 18.5 | 24.5 31.0 | 41.5
52.0 | 9.0 | 17.0 | 22.0 28.0 | 37.5
46.0 | 8.0 | 15.0 | 19.5 24.5 | 33.0
-------------------------------------------------------------------
注:1.本表七至十一类工资区各栏括弧内的地区工资补贴比例,为七类和七类以上工资区现行工资
标准高于六类工资区现行工资标准的比例。因现行地区工资系数,是以原一类工资区为100,
六至十一类工资区分别为115、118、121、124、127、130。现以六类工资区为100,七类以上工资
区的地区工资补贴比例,系按公式(本工资区系数--115)÷115计算求出。兰州等四市的地区
工资补贴比例还包括了现行生活费补贴折算的比例,其计算办法见附表四。
2.地区工资补贴标准是以《改革方案》规定的六类工资区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为基数,按照
地区工资补贴比例计算出来的,并将小数点后第一位数按“2舍3入、7舍8入”并成5角和
1元的办法,进行了归并简化。
3.七类和七类以上工资区的职工,在执行六类工资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的同时,按表列
标准另加发地区工资补贴。例如:执行六类工资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两项合计为82元
的机关科员,在七类工资区的,按表列标准加发地区工资补贴2元:在十一类工资区无生活
费补贴的,加发地区工资补贴10.5元:在拉萨市的,加发地区工资补贴59元。

附表四:兰州、西宁、乌鲁木齐、拉萨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地区工资补贴比例表
---------------------------------------------------------------------------------------
地区(现行工资区类别和生活费补贴) |地区工资补贴比例| 折算地区工资补贴比例的算式
-----------------------------------------|----------------|----------------------------
兰州市(十一类加4%) | 17.56% | 13.04%+(1+13.04%)×4%
西宁市(十一类加17%) | 32.26% | 13.04%+(1+13.04%)×17%
乌鲁木齐市(国家机关干部:十一类加26%) | 42.43% | 13.04%+(1+13.04%)×26%
(国家机关工人:十一类加36%) | 53.73% | 13.04%+(1+13.04%)×36%
拉萨市(十一类加52%) | 71.82% | 13.04%+(1+13.04%)×52%
---------------------------------------------------------------------------------------
注: 1.七类和七类以上工资区又实行按百分比计发生活费补贴的地区,其地区工资补贴比例包括两
部分:一是本类工资区现行工资标准高于六类工资区现行工资标准的地区工资补贴比例;二
是现行生活费补贴折算的地区工资补贴比例。按现行生活费补贴折算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1+本工资区的地区工资补贴比例)×现行生活费补贴百分比。上述两个比例之和即为本
地区的地区工资补贴比例。
2.这些地区的地区工资补贴计算公式为:六类工资区的基础工资与职务工资之和×(本工资区的
地区工资补贴比例+现行生活费补贴折算的地区工资补贴比例)=应发的全部地区工资补贴。
这些地区性津贴,暂不并入地区工资补贴。
(六)部分地区一九七九年实行的副食品价格补贴标准高于五元的,扣除已经并入基础工资五元后的余额部分,仍然照发。
(七)各类工资区可以按以下办法套改新工资标准:
五类和五点三三类工资区的职工,按本类区的现行工资(现行工资的解释见《关于实施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第(一)项规定,下同)套入本类区的新工资标准。
七类和七类以上工资区的职工,一般按六类工资区同等级的现行工资套入六类工资区的新工资标准,然后再加发本类区的地区工资补贴。


江苏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江苏省人民政府


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江苏省人民政府令

第186号


《江苏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已于2002年1月17日经省人民政府第7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于2002年3月1日起施行。

省长 季允石
二OO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规范本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根据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实行救助的制度。
第三条 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保障基本生活原则;
(二)属地管理原则;
(三)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第四条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财政部门应当保证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应当配合民政部门共同做好各项保障措施的衔接工作;统计、物价、审计、卫生、公安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工作。
县级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和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管理审批机关),负责最低生活保障的具体管理审批工作。
居民委员会根据管理审批机关的委托,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基层工作力量,建立健全基层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服务网络,为基层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配备必要的专职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
第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信息化和社会化管理进程,加快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第二章 保障对象及其家庭收入的计算


第七条 持有本省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区分下列不同情况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的,按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享受;
(二)尚有一定收入的城市居民,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享受。
第八条 本办法所称的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下列收入:
(一)各类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和其他劳动收入;
(二)继承、接受赠与以及利息、红利、租金、有价证券、彩票中奖;
(三)退休金、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
(四)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
(五)其他应当计入的家庭收入。
不稳定收入按申请前十二个月的平均数计算。
第九条 赡养费、扶养费和抚养费按照下列方法计算:
(一)有赡养、扶养或者抚养协议、裁决的,按照赡养、扶养或者抚养协议、裁决的规定计算;
(二)没有赡养、扶养或者抚养协议、裁决的,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为无力提供赡养、扶养或者抚养;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高出部分除以被赡养人、被扶养人或者被抚养人总数,计算得出赡养费、扶养费或者抚养费。
第十条 下列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按照国家规定领取的抚恤金、补助金、丧葬费;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的一次性奖励;
(三)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
(四)在校学生的各类助学金、奖学金;
(五)其他不应当计入的家庭收入。


第三章 保障资金和保障标准


第十一条 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民政部门根据核定的保障对象及补助标准编制用款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财政预算。
第十二条 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和通过其他渠道筹集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应当纳入财政社会保障补助资金专户,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不被挪用和挤占。
第十三条 各级民政部门负责使用管理本级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并对下级民政部门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制定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监督管理办法,按照民政部门编制的用款计划,按月拨付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并对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收支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第十四条 市区保障资金由市、区财政按比例分担,具体比例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决定;县(市)保障资金由县(市)财政承担。
第十五条 省级财政应当根据财力状况,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用于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财政困难地区。
第十六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当安排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经费和聘用工作人员经费。
第十七条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既保障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又有利于鼓励就业的原则,参照下列因素确定:
(一)当地人均实际生活水平;
(二)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水平所必需的费用;
(三)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四)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
(五)其他社会保障标准。
第十八条 设区的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执行;县(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市)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在同一个城市的市区内应当统一标准。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提高,依照第十七条和本条第一款的规定核定。
第十九条 特定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保障待遇,按照省政府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 保障金的审批发放


第二十条 城市居民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家庭在职人员所在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和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家庭收入及其他证明材料,同时填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
(二)居民委员会对申请人所提供的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后,提出初审意见,将符合条件的申请人申报的材料报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
(三)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对居民委员会上报的材料进行审核,并对申请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进行调查,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签署审核意见并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四)县级民政部门对上报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对象,通知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或者居民委员会向社会公示,公示5日后无异议的予以批准,并由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或者居民委员会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对不符合条件的,或者经公示有异议并经调查核实确认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一条 管理审批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人提出申请之日起30日内办结审批手续。
第二十二条 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家庭,其领取日期应当从批准之日的当月计算。
第二十三条 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应当每月按时发放保障金。保障对象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和身份证,按照规定时间、地点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
第二十四条 管理审批机关应当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分别不同对象进行定期走访、核查,并根据保障对象家庭收入和人员的变化,及时停发、减发或者增发最低生活保障金。
第二十五条 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及人员发生变化时,应当主动及时向管理审批机关申报,接受管理审批机关的核查。
第二十六条 管理审批机关应当定期公布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名单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数额,公开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规定,并公布投诉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章 社会救助


第二十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为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或者组织其参加公益性社区服务劳动。
第二十八条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认真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在子女教育、医疗、住房、税收、水、电、气等方面的社会救助政策,逐步改善保障对象生活状况。
第二十九条 社会各界应当大力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提高保障对象的生活质量。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从事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管理审批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贪污、挪用、截留、扣压保障金以及擅自改变保障金发放数额的,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单位为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员出具虚假证明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并由民政部门对单位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居民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警告,追回其冒领的最低生活保障款物;情节恶劣的,处冒领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一)采取虚报、隐瞒实情、伪造证明材料等手段骗取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二)保障对象在领取保障金期间,家庭收入或者人员发生变化,未及时报告管理审批机关,继续领取或者多领取保障金的。
第三十三条 城市居民对县级民政部门作出的不批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减发、停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决定或者给予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结合本行政区域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或者细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2年3月1日施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